你知道嗎?50歲以上的女性帶狀皰疹發生率比男性更高,而它不只是皮膚問題,還可能提高中風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!
皮蛇,學名又稱帶狀皰疹(Herpes Zoster, HZ)是一種常見但容易被忽視的疾病,台灣每3人中就有1人終其一生可能會罹患帶狀皰疹,發生率和住院率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,且女性的發生率明顯高於男性。許多患者初期症狀輕微,如腰痛、皮膚搔癢,導致錯過黃金治療時機。
皮蛇剛開始可能很低調,腰部有點刺痛、皮膚發癢,甚至像肌肉拉傷一樣不舒服,讓人誤以為只是累了或扭到。但事實上,這可能是病毒正悄悄活化的信號,如果錯過黃金治療期,後續的疼痛可能會讓人「一秒變鐵達尼號,痛到沈船」!
千萬別等皮蛇開始「爬滿一整條神經線」才後悔,提前認識、及早預防,才能避免這場痛苦的「燒燙警報」!
✎ 本文重點/目錄
01. 帶狀皰疹是什麼?
帶狀皰疹是由水痘-帶狀皰疹病毒(Varicella-Zoster Virus, VZV)引起的疾病。當人體初次感染該病毒時,會出現水痘,之後病毒潛伏於脊髓後根神經節內。當免疫系統下降時,病毒可能重新活化並沿著神經傳播,導致帶狀皰疹。
✎ 帶狀皰疹症狀有哪些?
帶狀皰疹的病程通常分為三個階段,從初期的不適感,到中期皮膚病變,再到嚴重期可能出現的併發症,每個階段的症狀變化都值得留意。
🔹 初期(潛伏期與前驅症狀) 最初的症狀通常輕微,患者可能感覺像是肌肉拉傷或神經痛,但往往難以察覺與帶狀皰疹有關。這個階段會伴隨局部皮膚刺癢、麻木、灼熱感,有些人甚至會誤以為是普通的腰痛、關節不適,或單純的皮膚過敏。
🔹 中期(皮膚病變期) 接下來的幾天內,皮膚表面開始出現紅疹與水泡,通常沿著神經分佈於身體單側,呈現條狀或帶狀排列。此時疼痛感會明顯加劇,患者可能感覺像是皮膚灼燒或被刀割般的劇烈疼痛,並且會影響日常活動。
🔹 嚴重期(恢復期與可能的後遺症) 隨著時間推移,水泡會逐漸破裂並結痂,皮膚開始恢復。然而,約10-20% 的患者可能會發展成帶狀皰疹後神經痛(PHN),這種疼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,並且會影響生活品質,尤其是年長者與免疫較弱者的復原時間更長。

✎ 帶狀皰疹的痛和一般皮膚痛有什麼不同?
帶狀皰疹的疼痛與一般皮膚痛明顯不同,它不是單純的刺痛或燒灼感,而是一種深入神經的劇痛,類似於以下情境:

這種疼痛來自於病毒侵犯神經,導致的神經發炎與損傷,因此比一般外傷或皮膚發炎的疼痛更加深層且難以忍受。
✎ 帶狀皰疹長在什麼位置最危險?
雖然帶狀皰疹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,但某些部位的感染特別危險,可能導致嚴重的併發症:

發生部位 | 可能風險 |
眼周(眼皰疹) | 可能影響視神經,導致視力受損,甚至失明。 |
耳部(雷氏症候群) | 可能導致面癱、耳鳴、聽力下降,甚至永久性聽力喪失。 |
頭部與臉部 | 可能影響顏面神經,引起劇烈疼痛及神經損傷。 |
胸背部靠近脊椎 | 可能影響中樞神經系統,導致神經性疼痛加劇。 |
生殖器周圍 | 可能導致嚴重疼痛與感染,影響泌尿生殖系統功能。 |
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,可以減少嚴重併發症的發生風險。若出現上述高危險部位的帶狀皰疹症狀,應立即就醫,以免病情惡化。
✎帶狀皰疹好發族群
帶狀皰疹並非少見疾病,特別是50歲以上女性與免疫力較低者,發病率明顯較高。這與免疫系統功能衰退、慢性疾病影響、荷爾蒙變化等因素有關,以下是主要高風險族群與可能影響:

- 50歲以上:年齡增長會導致免疫功能下降,減少抑制帶狀皰疹病毒的能力,使發病率顯著提升。研究顯示,女性受更年期荷爾蒙變化影響,帶狀皰疹的發生率更高。
- 免疫功能低下者:罹患癌症、糖尿病、慢性腎病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慢性阻塞性肺病、氣喘等疾病的患者,或長期承受高壓、睡眠不足、慢性疲勞的人,免疫系統較弱,更容易感染或復發。
- 曾感染水痘者:水痘病毒終生潛伏於體內,當免疫力下降時,病毒可能再次活化,導致帶狀皰疹。
📌 提醒:如果您符合上述條件,應特別留意身體狀況,並考慮接種疫苗,以降低發病風險!
✎帶狀皰疹如何影響神經與心血管健康?
併發症 | 影響 |
帶狀皰疹後神經痛(PHN) | 最常見的併發症,約10-20%患者會持續疼痛數月至數年。 |
眼部併發症 | 病毒影響視神經,可能導致視力受損甚至失明。 |
急性中風(Stroke) | 研究顯示,HZ患者在發病5-8年內中風風險增加38%,9-12年內增加28%。 |
冠心病(CHD) | 帶狀皰疹感染後5-12年內,冠心病風險提高16-25%。 |
✶資料來源:《Herpes Zost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: Exploring Association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through Vaccination》,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
✎如何有效預防帶狀皰疹?
✔ 接種疫苗:接種帶狀皰疹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,可降低發病率與嚴重程度,且對曾經得過帶狀皰疹的人仍然適用。
✔ 提升免疫力:維持規律運動、均衡飲食、充足睡眠,減少壓力。
✔ 控制慢性病:如糖尿病、高血壓等,避免這些疾病削弱免疫防禦力。
✔ 避免過度勞累與壓力:壓力過大會讓免疫系統變得脆弱,增加HZ風險。
📌重點:得過一次,不代表終生免疫,如果您屬於高風險族群,建議接種疫苗來降低復發機率!
02. 帶狀皰疹疫苗(Shingrix)保護力如何?
💉 目前帶狀皰疹疫苗的選擇
帶狀皰疹疫苗主要有兩種:過去常見的Zostavax(減毒活疫苗)與現今主要施打的Shingrix(重組帶狀皰疹疫苗)。由於Shingrix 具有更高的保護力、較長的持續效力,且適用於免疫功能較低者,因此目前國際間已普遍以 Shingrix 為主流疫苗,台灣也已經採用 Shingrix 作為主要施打疫苗。
💉 Shingrix(重組帶狀皰疹疫苗)
項目 | 內容 |
施打對象 | 建議50歲以上成人,或18歲以上免疫功能低下者接種。 |
施打劑數與間隔 | Shingrix(重組帶狀皰疹疫苗)需接種2劑,相隔2至6個月。 |
保護力 | 根據美國CDC數據,Shingrix疫苗對50歲以上族群的保護效力高達97%,對80歲以上者仍有91%效果。 |
禁忌對象 | 對疫苗成分過敏者、懷孕中婦女,應諮詢醫師後再考慮接種。 |
副作用 | 局部疼痛、疲倦、發燒,通常在2-3天內緩解。 |
✶資料來源:CDC MMWR、欣剋疹帶狀疱疹疫苗仿單
💉 Shingrix 相較於 Zostavax 的優勢
- 保護力更高(97% vs. 51%)且能維持更久(至少10年以上)。
- 適用於免疫功能低下者,Zostavax 則不建議。
- 非活病毒疫苗,更安全,不會像 Zostavax 一樣可能導致病毒再活化。
💉 如果過去曾施打 Zostavax,是否需要再打 Shingrix?
👉 醫學建議:即使曾接種 Zostavax,仍可再接種 Shingrix,以獲得更長效、更強的保護力。
03. 結論
帶狀皰疹不只是皮膚上的小病,而是一隻隱藏在神經裡的「沉睡猛獸」,一旦免疫力下降,它就可能捲土重來,帶來劇烈疼痛、神經損傷,甚至提升中風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!
💡 接種帶狀皰疹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防護措施,特別是50歲以上或免疫較弱的族群,別等到「皮蛇纏身」才後悔!
如您有相關症狀或想了解疫苗資訊,歡迎聯繫診所 ⤵︎
我是帶狀皰疹高風險族群嗎?歡迎進行簡單自我檢測⤵︎